文建會公布「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作品,最後由富鉅營造公司提出的「地理啟蒙」脫穎而出。策展團隊將以文化地理學方式呈現台灣,整個台灣展館將用瓦楞紙打造,藉由瓦楞紙的紋理層次,帶出台灣的多樣風貌。(陳映竹報導)
以文化地理學式的建築思考,展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空間形式,以一種自然的實現,模擬自然或自然的擬真,以及一個地理學家式的實驗方式,打造構築北回歸線的臺灣建築故事,體現一種另類的感官體驗與空間思維,讓世人看見臺灣,讓臺灣走向世界。
由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克峰策展的「地理啟蒙」,邀集建築師廖偉立、林友寒以及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參與,將代表參加明年八月舉辦的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這項展覽運用「等高線」與「視線」兩種概念交錯發展,海拔每上升一百公尺「等高線」,人們平均「視線」高度一.五公尺,兩種概念在空間交錯呈現,並藉由瓦楞紙作為空間構築的材料。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素有建築界奧林匹克之稱,歷時三個月,七件參展提案當中,由富鉅營造公司提案的《地理啟蒙》作品,獲選代表我國參展,策展團隊包含了建築師劉克峰、廖偉立、林友寒等人攜手創作,作品以文化地理學思考,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空間形式。
建築師廖偉立表示,台灣有北回歸線通過,又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接之處,擁有三千多公尺矗立高山的特殊地理環境,今年的台灣館將全部以瓦楞紙打造,空間中每三十公分就代表海拔一百公尺,顯示出地層的關係,呈現台灣的多元面貌。
「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預計在明年八月舉行,「台灣館」展覽地點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出自:中廣新聞網
圖說:建築師林廖明彬、林友寒、廖偉立和策展人劉克峰。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以文化地理學式的建築思考,展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空間形式,以一種自然的實現,模擬自然或自然的擬真,以及一個地理學家式的實驗方式,打造構築北回歸線的臺灣建築故事,體現一種另類的感官體驗與空間思維,讓世人看見臺灣,讓臺灣走向世界。
文建會今天公布「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作品徵選活動,歷時三個月後,《地理啟蒙》在七件提案中脫穎而出,經評審會挑選出參展代表─富鉅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展覽團隊由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師廖偉立、林友寒、廖明彬組成。
《地理啟蒙》是由廖偉立及林友寒負責設計。雖然兩位建築師的風格不同,但兩人基於對於台灣的情懷,以「線」為出發點,在各自專長的領域規畫出極富特色的建築設計。劉克峰表示,展區將以瓦楞紙為展品素材,透過兩種操作手法,讓空間感更豐富。
廖偉立的設計以回應台灣地理環境為理念,「瓦楞紙的格線可以表現出地層的紋路,新型態的材料也可創造出新的可能。」在展出的空間中,以 1.5公尺為基準,每30公分的高度代表台灣海拔上升100公尺高的自然環境,搭配多媒體的影音輔助,層層加厚,隨著瓦楞紙紋理產生層次變化,呈現出虛擬的台灣居住空間。
林友寒的設計則來自對旅行與回家的記憶,以居家環境為發想,透過視線收斂的創意,展區向下挖洞,使視線維持在1.5公尺高 度所產生不同的居住空間;藉著挖深或墊高的傢俱擺飾,在展場呈現出視線水平不變的實體生活空間。兩人的作品一虛一實、一理性一感性結合。
「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2年8月至11 月登場,「台灣館」展出場地為古蹟級的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要讓世界理解台灣,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擔任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作品評選工作的淡江大學建築系吳光庭副教授表示。台灣自「第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起開始參展,迄今已陸續公開徵選國內知名建築團隊∕策展人領銜參與此一盛會,各團隊均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台灣建築藝術特色,讓台灣建築師的創作理念,與世界建築趨勢交流激盪。
出自 : yam天空新聞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國際建築界盛事,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台灣館,以臨近觀光勝地聖馬可廣場的普里奇歐尼宮為場地。「地理啟蒙」從七件提案中脫穎而出。
劉克峰表示,當代建築師要能以「文化地理學家」的角度思考。「台灣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加上殖民文化的多重編織,要展現這樣多元面向的建築思考。」劉克峰認為,台灣的建築師要能產生「反省美學」,「建築不再是直接從西方啟蒙而來的美學,而是自己判斷,追求自己對建築的想法。」
廖偉立、林友寒分別以「雜木林」和「失憶的家」構想演繹成展覽。走入普里奇歐尼宮,先置身於林友寒創造的居家場景,包括客廳、浴廁,觀眾的視線維持在一.五公尺的平均高度。一旦走出這塊居家場域,便來到「等高線區」。葉偉立將台灣平地到高山的海拔高度,以一比三百的比例畫成等高線,再藉由瓦楞紙逐層堆疊成高低起伏的紋理;廖明彬則進行空間處理,展場將由瓦楞紙堆疊出迷宮般的空間,觀眾可居中穿梭。
出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