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築

建築,是通往天堂的一扇窗口;
創意,是指引靈魂穿越窗口的那一道光。

二個武士的對決 從「礁溪戶政衛生所」與「礁溪長老教會」回溯 黃聲遠與廖偉立的創作軌跡

作者   /   賴明正
「二個武士的對決」這篇文章來自一個旅程中的無心停留,二年前七月盛夏的某一天,我前往宜蘭某工地行經台九省道往羅東方向,久未行經礁溪最熱鬧的礁溪路大街上,正用餘光慢慢享受著周遭街道蛻變樣貌,就在快抵礁溪杏和醫院前突然眼球掃到對面二棟不尋常的房子立面,嚇了一大跳,發現存在超過15 年的「礁溪戶政衛生所」旁,廖偉立建築師設計的礁溪長老教會已卸下它的施工鷹架,面貌完整的矗立在黃聲遠建築師的「礁溪戶政衛生所」旁。
繼續閱讀

臺灣的建築現(顯)象學 衝撞的島嶼風景

作者   /   講者:邱浩修/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專任副教授
廖建築師是我在大學念建築二年級時的老師,當時他研究所剛畢業、還沒去美國,也是他第一次教書。後來他到美國去深造、回來開始創作,我也到美國去,一邊關注西方與當代建築師的思維,另外一方面也一直在關心臺灣建築的發展狀態,因此今天就分享這十幾年來教學、以一個平行者、但是非常近身的觀察,來討論廖建築師的作品。我自己把題目設定為「衝撞的島嶼風景:臺灣的建築現象學」,基本上想談談臺灣建築放在世界脈絡中的一些觀點。 
繼續閱讀

廖偉立建築的三張臉孔

作者   /   講者:王俊雄
對建築師來說,作品有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這些作品就像他自己的自畫像。在廖偉立的建築中,可以看到三張不同的臉孔,同時這三張臉孔是彼此相關的。從他的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這三張臉孔,可以看到廖建築師在創作的時候,思考了非常多的事情。 
繼續閱讀

土地.身體.物質.內部性 雜木林的多線演化

作者   /   講者:羅時瑋/建築師、元築工場協同主持人
我跟廖偉立其實認識了很久,救恩堂這個作品可以說是他生涯中一個清楚而重要的分水嶺,因為這件作品完成是結合了背後一位關鍵人物,也就是清水工坊的主持人廖明彬。二○○九年,廖明彬創立了兩年一次的實構築展,到現在已經辦了第六屆,我認為這個展覽是臺灣建築在千禧年後、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重要事件。
繼續閱讀

威利/偉立(Wally/Wei-Li)在哪裡?-談廖偉立的建築與其後殖民現代性

作者   /   黃奕智(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廖偉立的建築之道,是屬於後殖民現代性中,對於文化主體的重新認識與想像的過程。一方面他繼承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築中的若干價值觀與建築空間形式操作上的技巧,但同時也肯定了本土文化原鄉作為其建築創作的養分來源。然而,廖偉立並不是在西方現代主義的架構下,去尋求地域化的在地實踐;也不是在地域主義的鄉愁中,試圖去現代化傳統的文化。不論是來自西方殖民現代性的影響,以及來自故鄉的土地情感與空間記憶,都是其建築實踐所以立足的基礎,並以此逐步朝向一種具未來性的後殖民現代性想像,豐富我們對於多樣世界建築文化的認識。透過對於西方現代性進行創造性的「番易」與「歧義」,廖偉立所提出的「渾建築」與「雜木林美學」,正是試圖要說明台灣所處於的一種多元渾雜文化殖民的特殊情境,所孕養出的一種粗野、質樸、靈活、多元而又旺盛的建築生命力。

關鍵字:廖偉立、後殖民現代性、原鄉、番易、歧義、混雜
繼續閱讀

半地下與半地面的流動: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作者   /   羅時瑋 |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從廖偉立的雜木林美學,可以引申出非線性的秩序觀,也就是指不屬於清晰、絕對、正交、捷徑等模式,而是斜交、繞道、混雜、即興的傾向。 以往他以「景觀建築」如王功橋、或「管」型空間策略如黑面琵鷺賞鳥中心與南瀛天文台來表達這樣的理念,但是一位用功的建築師並不會耽於某一特定取向,也必須依個案機能需求而有所變通。 他最近完成的作品---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雖是小品規模,但展現另一種設計策略。
繼續閱讀

廖偉立建築的旅程 - 造化之眼的追尋

作者   /   褚瑞基 |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當建築已經成為產業環鏈結中的一個產品時,它還值得被討論嗎?廖偉立的建築,便是相信在建築中還可以找到一個真純的樣貌,來回應歷史以及自己的存在。面對台灣社會中歷史性的淺薄、雜亂與無秩序,廖偉立將之視為是得以「超越」並「轉化」成其建築價值的特點。他的建築語彙具有一股謎般的特性:不具有整體的圖像性,但又具有某種相似感;它的構築材料看似具有強大主宰性,但卻又常常消融在相互衝突的柔順中。透過源自西方古典美學中對於單一透視空間的想像「凝視」,以及源自東方繪畫藝術中對於多重交疊空間的動態「瞥視」,觀者得以在廖偉立的建築空間中,以一種動態搖曳下的觀看方式,鬆綁了時間與距離,並在細部與材質的轉化中,強化多方閱讀的可能性。廖偉立的建築,是藉由主體的出現來定義客體,再由客體去挑戰主體,最終引導觀者進行一場無止境之奇異、費解與驚奇交織的空間發現之旅。
關鍵字:廖偉立、超越、轉化、凝視、瞥視
繼續閱讀

日常的靈光 - 書寫廖偉立建築文本中的複調詩性

作者   /   邱浩修 | 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專任副教授
從廖偉立以ambi-此一英文字根來為事務所命名,就透露他有別於現代性主流,以追尋台灣在地多元歧異的環境潛質,以一種渾沌模糊的曖昧性來建構其創作思想核心的企圖。廖偉立的建築創作,採取了一種可以類比於音樂形式或是文學體裁中的複調性結構美學,以此建構他充滿常民生活的敘事性,同時也顯露空間精神本質紀念性之雙重辯證。透過「空間」與「構築」的複調書寫,廖偉立除了表達自身形式的精神意涵,同時也透過日常生活的體悟與經驗,讓使用者逐漸發現各種凝視、偶遇、碰撞、對話與理解的機會,讓「複調性」的歧異共存,使得人、建築與自然,產生更多交會與連結。廖偉立選擇一條「內省/尋根」與「外求/尋道」的融合路徑,來書寫一種嶄新而包容的地域性建築「新原型」。廖偉立的建築標記著捕捉台灣環境多樣駁雜、難以名狀的文化狀態,但又未忘卻追求空間永恆的超越價值。
繼續閱讀

廖偉立:「雜木林美學」與迷路的必要

作者   /   阮慶岳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觀,源自現代主義的基本信仰傳統,卻不斷在其中尋找變奏與分枝發芽的可能。建築材料的特質顯現,雖然常扮演鮮明的角色位置,但他其實卻常是直接從形態著手,以顯現建築體的『勢』與『韻』。其中可以見到源自他論述的「雜木林美學」,對於「多元與複雜」價值的實踐意圖與面貌,以及由此對於現代建築路線的反思可能。其中,似乎對現代性究竟的信仰與質疑,乍看下的服膺追隨,卻有著以「雜木林美學」的單一主體為據,進行多元與複雜的操作,也以帶有手工美學與詩/畫的實踐,破解理性的必然與單調,意圖在也許會讓人走失的現代性裡,藉由迷路以循得另外的蹊徑。
關鍵字:廖偉立、現代性、多元、複雜
繼續閱讀

策馬入林:關於廖偉立的建築與台灣

作者   /   王增榮 |「雜木林的進路:廖偉立的建築」策展人,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作為臺灣戰後解嚴的一代,廖偉立的雜木林美學自二OOO年之初即展開論述性的探索。從早期作品的異質混交(hybrid)特質、到教會系列的聖俗交融,繼而加入以宇宙視角與人體內部系統相喻的「造化論」思考,廖偉立的建築在修正見代主義的道路上,不只反映了台灣地理與人文的獨特性,更透過真實、具體的建築情境讓人近身體會。在面對雜木林進路、持續前行的道途上,期待廖偉立繼續策馬入林,成就更完整的建築風格。
關鍵字:臺灣戰後建築、現代主義建築、解嚴的一代、複調敘事、曖昧性、雜木林美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