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糖鐵綠廊
北港糖鐵綠廊整體規劃設計分為三部分:「女兒橋」、「天空之橋」以及「北港溪鐵橋及週邊景觀」。
北港糖廠前身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所開設的製糖工場,建於西元1911年。同年建造鐵路「嘉北線」,連接嘉義新港與雲林北港。最初以運送甘蔗原料為主,隨後也逐漸成為沿線居民和學生通勤的重要交通方式。
台灣在二戰之後,糖為重要出口農產品,1950至60年代達到高峰,加上鐵路路線經過兩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各地信徒搭乘嘉北線前往進香參拜,全盛時期火車客滿的景況,不僅帶動糖鐵鐵路週邊經濟活動,同時形塑了當地習俗、儀式行為與文化歷史。
隨著時代演變,經濟產業轉型,糖業沒落,公路交通系統發展漸趨完善,鐵道營運成本不敵種種現實情況,鐵路在西元1982年停駛,曾是沿線鄉鎮重要命脈的「黃金鐵道」,它的輝煌就此止步,沿線社區也趨向沒落。
北港溪是雲、嘉兩縣的界河,橫跨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全長870公尺,為全台最長的五分仔鐵橋,已登錄為歷史建築。鐵路停駛後,橋墩因年久失修,部分傾倒,鐵橋斷裂,切割了河的兩岸的連結性。鐵橋為跨越溪河,以土堆和卵石堆起約一層樓高的護坡,是當地平原地形上,特殊的人為景觀。然而土堤在鐵路功能消失後,將原有城市紋理切割成正面與背面。
「對我來講,這個案子最重要在處理城市裡,點與點之間的連結。重新串連的這條線像是一條人體脊椎,要接起北港與新港居民的關係。脊椎再往兩旁既有社區巷弄慢慢延伸出去,與週遭環境產生互動,成為居民們翻轉後巷人生的地方,與自己的土地、文化和歷史再次產生連結,甚至發展出新的活動樣態或新的產業。」
秉著尊重地方空間紋理與歷史文化脈絡為原則,透過女兒橋、天空之橋、北港溪鐵橋及週邊景觀三項主要設計,重構由北港溪畔一直延伸至北港糖廠舊址,一連串閒置的鐵道遺跡與週邊城鎮景觀。
北港糖廠前身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所開設的製糖工場,建於西元1911年。同年建造鐵路「嘉北線」,連接嘉義新港與雲林北港。最初以運送甘蔗原料為主,隨後也逐漸成為沿線居民和學生通勤的重要交通方式。
台灣在二戰之後,糖為重要出口農產品,1950至60年代達到高峰,加上鐵路路線經過兩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各地信徒搭乘嘉北線前往進香參拜,全盛時期火車客滿的景況,不僅帶動糖鐵鐵路週邊經濟活動,同時形塑了當地習俗、儀式行為與文化歷史。
隨著時代演變,經濟產業轉型,糖業沒落,公路交通系統發展漸趨完善,鐵道營運成本不敵種種現實情況,鐵路在西元1982年停駛,曾是沿線鄉鎮重要命脈的「黃金鐵道」,它的輝煌就此止步,沿線社區也趨向沒落。
北港溪是雲、嘉兩縣的界河,橫跨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全長870公尺,為全台最長的五分仔鐵橋,已登錄為歷史建築。鐵路停駛後,橋墩因年久失修,部分傾倒,鐵橋斷裂,切割了河的兩岸的連結性。鐵橋為跨越溪河,以土堆和卵石堆起約一層樓高的護坡,是當地平原地形上,特殊的人為景觀。然而土堤在鐵路功能消失後,將原有城市紋理切割成正面與背面。
「對我來講,這個案子最重要在處理城市裡,點與點之間的連結。重新串連的這條線像是一條人體脊椎,要接起北港與新港居民的關係。脊椎再往兩旁既有社區巷弄慢慢延伸出去,與週遭環境產生互動,成為居民們翻轉後巷人生的地方,與自己的土地、文化和歷史再次產生連結,甚至發展出新的活動樣態或新的產業。」
秉著尊重地方空間紋理與歷史文化脈絡為原則,透過女兒橋、天空之橋、北港溪鐵橋及週邊景觀三項主要設計,重構由北港溪畔一直延伸至北港糖廠舊址,一連串閒置的鐵道遺跡與週邊城鎮景觀。
得獎 |
|
---|---|
分類 | 公共建築 |
地點 | 雲林縣 |
年份 | 2017 |
01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