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築

雙手靈巧,技巧獨特,
懷有二心。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日據時代,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抹滅的記憶。
 
北港台糖鐵道及北港復興鐵橋因日治時期製糖產業的發達而建起,除了糖業運輸帶動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的經濟成長,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香火鼎盛,香客頻繁往來及學生通學利用也使得嘉北線成為台灣糖鐵的黃金路線,近年歷經台灣社會變遷及產業轉型,糖業逐漸沒落,即使是昔日的黃金路線也終至停駛。
 
或許台糖鐵道形式上已不復在,但我們企圖沿著這條充滿文化、記憶且於城鄉風貌中獨具特色的路徑,賦於舊鐵道新生命,以「新舊對話」與「低度開發」為設計原則,規劃一條線性綠帶空間,串聯周邊綠地、鄰近街道延續、傳承北港文化為主題,與整個北港鎮的都市紋理緊密結合,導入都市空間的綠廊。並提供當地居民更多元且親近週遭自然地貌和水域的戶外空間,同時結合復興鐵橋在嘉義新港端已完成的建設,將台糖鐵道、復興鐵橋和北港溪形成一連貫之「綠帶」和「藍帶」的觀光休閒資源。
 
連結北港溪對岸之嘉義新港板頭社區所完成之改造為主軸。舊鐵道新生命的線性綠帶空間概念,將引導市區人潮至北港溪堤岸,將台糖鐵道、復興鐵橋和北港溪形成一連貫之「綠帶」和「藍帶」的觀光休閒資源。
 
北港台糖鐵道人行景觀步道以北港糖廠為起點,沿舊台糖鐵道路徑繞行北港次級道路進入北港鎮中心,考量交通安全性及社區活化的主軸精神,將護坡從大同路退四米才開始爬升,以木紋石板鋪面及鐵道枕木起始,企圖配合周遭紅磚牆面圍塑出原本北港驛站氛圍,除了讓出一個社區廣場空間外也能串聯道路兩側商業行為。
 
原有糖鐵護坡在糖鐵停駛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城市中就像是個無故隆起的土堤,土堤從地表緩升至一層樓高,將原有的城市紋理切割成了正面與背面,失去舞台的黃金路線漸漸成為鄰里環境中的雜亂源頭,我們除了利用透水鋪面、舊鐵道意象、及景觀家具來綠美化外,更大的企圖在於將城鎮較為髒亂的背面也翻轉為正面,整條景觀步道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兩側住戶(保留住戶的直通出入口),培養常民對舊台糖鐵道的認同感才能真正達到永續利用的價值。
 
文化路為每年慶祝媽祖聖誕的【真人藝閣】遊行必經之路,因此跨文化路鋼構景觀橋比一般陸橋最低限高四米六還高出一米,兩端基礎埋設於護坡中並且利用圓弧橋面及通透扶手設計降低鋼構橋在城市中的量體感,並於端部設置一座鋼梯作為行人進出景觀步道的節點。
 
 
糖鐵綠廊在城鄉風貌中獨特的地形除了讓人體驗行走於樹冠高度的趣味,亦提供了不同的高度及角度來欣賞北港,為保持護坡上既有的茂盛植栽,利用簍空的鍍鋅格柵板作為人行步道的鋪面,並抬昇至距離護坡表層上方約30公分的高度,人的視線得以穿透感受到景觀步道的綠意盎然,花草植物的末梢亦能穿過格柵板與人親近,人與植物保持著一種互相尊重、欣賞的距離。
 
糖鐵綠廊的末端懸挑一個鋼構平台,隔著防汛道路與北港溪堤岸相望,隱晦的軸線將視線帶往佇立於北港溪的復興鐵橋,暗示台糖鐵道與復興鐵橋曾經相連並往復載送著古笨港人的回憶,遠眺昔日榮光。
 
防汛道路旁蜿蜒爬升的鋼梯作為連接地面層及舊台糖護坡的垂直動線,緩衝人行與車行的速度差,且每個轉折平台都設計成材料形式各異其趣的扶手立面,如清水混凝土、銅板、鋁沖孔板、玻璃、金屬擴張網等,為的是呼應北港鎮既有街屋豐富多元的立面表情,夾擠在駁雜的北港街屋與北港溪堤防之間,倏地橫躍出一座「天空之橋」,宛如大地的雕刻。
 
「天空之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橋身表面的木紋清水模帶出厚實粗曠的量體感,與行人任意穿梭停留的空間體驗產生強烈對比,這與橋體結構系統上的轉換有關,橋體在舊鐵道護坡尾端以RC深樑板結構的形式出發,於中段時結構轉換為「盒」的板牆系統,將原本「行走在橋面上」的單一路徑體驗轉而「走入橋體空間內」,在橋內透過橋體的框景望見復興鐵橋斷橋遺址,這種由開闊而壓縮,由壓縮而聚焦的感官體驗彷彿是一種經驗時光流動的過程,結構與構造的轉換與空間體驗的層次感相呼應。
 
「天空之橋」不只是為了通行而相連,更多的是為了停留。
 
北港溪畔週遭環境擁有豐富的人文、水文、地理資源,我們只是扮演一個觸媒的角色去讓行為自然發生,春天時盛開的黃花風鈴木很美,所以有了陽台座椅讓人更輕鬆自在的休憩觀賞;佇立在北港溪中的舊復興鐵橋充滿了回憶及故事,所以有了瞭望平台讓人能從更宏觀的視野去想像,想像這一座橋是如何與天地相連。

走到北港溪堤防上回望,30米混凝土構造的跨防汛道路景觀橋所展現出來的「沉穩」與超過100米跨北港女兒橋的「輕巧」產生強烈的對比。
 
「女兒橋」為抵抗北港溪凹岸強烈沖刷,河床將橋墩及基礎設計為RC構造且因應水流方向成圓形端鼻等流線型體,呼應橋體圓管鋼構造型並將對北港溪流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也因此超過一百米的單跨橋是本案結構上最大的挑戰;橋面為鋼承鈑面貼馬賽克磚及抿石子,利用地坪的分割營造湖面倒映夕陽餘暉的情境,增添行走於橋面時的趣味性。
 
橋體結構以較為輕巧的圓管鋼構將橋面包覆如船體骨架的空間感,合理且不多餘的以構造方式回應設計訴求;最外層以沖孔金屬板包覆局部橋體鋼構來產生微量的量體感及達到遮陽的效果,以一種躍動的韻律感輕觸河面穿梭於北港溪兩岸。

我們期望做出屬於北港當地的城鄉風貌,因為北港當地獨有的信仰文化背景與昔日糖業興盛的光景才能孕育出此地豐富、堅毅、熱情的人文風情,而我們的任務便是將北港豐富且多層次的人文、水文、地理透過空間想像聯繫在一起,而這種空間想像不只是一味討好觀光產業,也適切地回應北港常民對友善景觀環境的渴求。

文/陳柏齊
得獎
  • 2016 2015 IAI最佳設計大獎
  • 2016 2015 IAI建築設計獎
  • 2020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 –設計獎
分類 公共建築
地點 雲林縣
年份 2015
北港天空之橋

天空之橋

橋不只是橋也是
地景
裝置
建築
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一切在此延伸 聯結 轉化
過去 現在 未來
在此
浮現
消失
浮現
周而復始
與天相遇
與地相連
與人相合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北港天空之橋
0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