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築

雙手靈巧,技巧獨特,
懷有二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本案以「景觀建築」之理念出發以回應基地周圍的開闊個性:
建築物配置於基地南側靠近週圍學校,易於與四周活動連結
 

順應地形,塑造新地景

基地本身是個窪地,四周環境開闊,設計上順應地形,以一種尊重當地自然環境的方式構築而成強調水平線條的建築量體大部分隱沒在地平面下,塑造出平緩且多層次的視覺空間效果, 梯間刻意垂直向拉高,而成為平坦地景的視覺焦點。以大面積的綠地開放空間及完善的設施服務周圍社區以及本案標的之使用對象;並利用建築物本身鮮明的個性創造有自明性有地方感的都市空間。
 

地皮覆蓋下的空間聚落

建築物二樓為平台花園,開闊的綠地以及木製平台,南向與道路相銜接,使地平面延伸至屋頂平台花園。大形綠地以外並設置咖啡廳以服務槌球場及遊憩人群使之與北側槌球場連成一氣。內部空間的活動則錯置在地面下,由動線相互串連,與廣闊的戶外空間相呼應,達到裡應外合的空間效果。
 

多元場域

建築空間是由一道道牆面系統組構而成,由於圍塑的空間在屬性上具有彈性,讓勞工育樂中心有更多元的空間使用,無論是勞工朋友的研習活動,地方產業交流,以及鄰里社區的活動中心等都可以在此地發生,以達到寓教於樂的功用。在顏色的應用上以材料本身的顏色為底,自然融合周遭地景,不刻意塑造明顯的建築形體,材料的分野使得整個量體層次分明。
 
建築量體強調視覺之穿透性,一方面將戶外景觀帶入室內;另一方面創造好的自然採光與換氣通風條件,減少能源的消耗。
屋頂 一樓頂板以覆土植生為主,可有效隔絕南台灣炙熱的陽光。讓綠帶延伸至建築物。
牆面 以灰色為基調,如洗石子及卵石牆面、清水混凝土牆為主以樸實的樣貌貼近大地;並輔以清水磚牆強化其地域性特色。
 
由於此案基地位於雲林縣府所在地斗六市的城市邊陲,原有基地與馬路低兩公尺,所以設計的想法,希望能順應原有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台灣常見的紅磚、木頭及RC混凝土)。採用「半空間」的策略,半地下、半戶外、半公共,無非企圖努力打開台灣愈來愈「隔離」的都市環境,努力結合愈來愈「孤立」的人際關係。
屋頂不只是屋頂,而是用反梁系統與周遭農民田埂意象聯結,並覆土綠化形成社區休閒、活動的公園。另外也因應台灣中南部夏天酷熱多曝雨的關係,順應地形創造半戶外的空間與中庭,形成通風、採光良好的多層次建築,而且由於採半地下的設計也巧妙地解決冬天東北季風吹襲的問題,提供社區(除了勞工之外)居民更多的戶外活動的可能如婚殤喜慶的辦桌或農產品(雲林是台灣的農業縣)產銷活動等。
 

在地場域

建築空間是由一道道牆面系統組構而成,由於圍塑的空間在屬性上的界定曖昧不定,打破由文字來定意空間,也讓勞工育樂中心有更多元且具彈性的空間使用,無論是勞工朋友的研習活動,地方產業交流,以及鄰里社區的活動中心等都可以在此地發生,在材料的應用上使用台灣傳統的建築語彙,厚實的磚牆,從一片沉穩灰色系列的建築表面跳脫出來,也代表在地的活力。
得獎
  • 2009 台灣建築獎首獎
分類 公共建築
地點 雲林縣
年份 2006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勞工育樂活動中心

反樑浮現屋頂 一隴一隴

周邊的田埂
鄰近的家園
遠方的山巒 重重疊疊
屋頂不只是屋頂 成了
老少咸宜的地景公園
閒話家常的 鄰居
嘻戲中的 少年
眺望著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 家人
生命在此傳承 生活在此落實
配合地形 降了半層的空間
巧妙地減弱寒冷東北季風的 侵襲
多重的半戶外棚架 不只提供了勞工朋友
休閒的空間
也提供了社區活動、婚殤喜慶辦桌的活動
瓜果蔬菜生產時節亦提供 農產品產售 販賣的機會
活動在此熱絡地產生 討價還價
交流在此活潑地開始 東家長 李家短
風隨著空間流動 覆土的屋頂
不僅隔熱而且綠草如茵
光 隨著內/外 透明/半透明 虛/實 而
產生 明/暗的變化 並 與時推移
感受生命存在
層層相套的 流動感空間 與
台灣原生樹木的花香綠意 隨風婆娑起舞 嘻遊記
台灣水綠色的屋簷線 
轉化成一道一道 麻雀愛來閒談聊天的鳥踏
吱吱喳喳
啊!
我愛台灣 我愛寶島 Formosa
春夏秋冬 四季無窮的變化
常民生猛駁雜的生命能量
給我們無比的勇氣
給我們無窮的希望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
01  /  11